「那晚爸爸媽媽入睡後,莉賽爾躡手躡腳走到地下室點亮煤油燈。
頭一個小時,她只看著鉛筆和紙,努力回想自己的過去,而除了紙張外,她沒看別的地方。
『寫。』她吩咐自己。
兩個多小時後,莉賽爾.麥明葛開始動筆。當然她並不知道,自己正掌握著文字的力量。
. .. . .
還沒寫到第三頁,她的手就已經好酸。她心想,文字好沈重!
不過當天晚上,她寫了十一頁的文字。」
《The Book Thief》
Markus Zusak
頭一個小時,她只看著鉛筆和紙,努力回想自己的過去,而除了紙張外,她沒看別的地方。
『寫。』她吩咐自己。
兩個多小時後,莉賽爾.麥明葛開始動筆。當然她並不知道,自己正掌握著文字的力量。
. .. . .
還沒寫到第三頁,她的手就已經好酸。她心想,文字好沈重!
不過當天晚上,她寫了十一頁的文字。」
《The Book Thief》
Markus Zusak
15件作品,彼此獨立也稍微沾黏在一起,每一件都輕輕的,卻斂著某份龐然巨大的危險平衡,因而禁不得碰一下,姿態直白簡單得令人屏息,放眼望去是荒蕪的色澤,深進去,則有實心且綿延的內在。
好幾年不見耕舞,與他最初的緣分錯綜在一場場派對裡,在後青春期對創作、對關係、對社會、對世界的困惑與「要做些什麼」的年輕血液裡。
用幾根菸的時間快速度交換近況,看著眼前蓄起鬍子、練就了身形,聲音低沉渾厚的他,跟多年前那個在爽朗縱情中帶一絲文弱氣息的男孩子不一樣了,而從他對話時注視著你的眼神、眼神裡散發的光,能感受到他內在那些會引起人心中暖流的質地,更明確、直接,更勇敢了些。
我向他表白看這場展覽的感動,想寫一篇文字。聊天中,他得知近年我在自學星盤,便提出了一個點子——用他的星盤來書寫這篇文章,我毫不猶豫接受了。在後來書寫的過程裡,我逐步、逐步,發現這是一場多麽深層的自我探索之旅,對於他、對於我而言,都是。
年中、年末,又年初,沉在一條會起微小漩渦的溪裡,一樣的循環著廢墟、整理、打坐、振作、廢墟。
與其說習慣,更像是終於接受了這是一種自然循環,練習中性的反覆重頭再來,逐漸戒掉負面自我批判,也一樣的,在每次能振作的時候加緊腳步並感謝。